李鸿,男,1963 年 5 月出生,中共党员。1981 年 9 月—1983 年 7 月在上海市隧道建设公司技校学习;1983 年 7 月—1984 年 1 月在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隧道第二工程处做施工队机修工;1984 年 1 月—1986 年 3 月任金山石化排水隧道工程顶管推进班副班长;1986 年 3 月—1988 年 3 月任石洞口电厂进排水隧道工程顶管推进班班长;1988 年 3 月—1991 年 3 月任市南电缆隧道工程盾构推进班班长;1991 年 3 月—1992 年5 月任吴泾电厂排水隧道顶管推进班班长;1992 年 5 月—1993年 1 月任地铁一号线盾构设备安装、推进队副队长;1993 年 1月—1993 年 10 月任外高桥电厂进排水隧道工程盾构设备推进

管涵顶进
管涵顶进是在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前提下,把预制好的涵箱体顶推到位的施工方法。隧道等地下工程常采用此施工方法。在不中断行车的情况下,在既有线路旁挖一顶推井,井内预制箱涵,再用大功率千斤顶组将箱涵推入地面下方指定线路,进入接收井口即成地下通道。
目前,地下工程建设主要依靠盾构掘进机和顶管机设备,管涵顶进工的工作已从最初主要依靠人工开挖转变为借助高精尖的智能地下掘进机完成地下工程的施工。要求作业者必须掌握机械、电气、工程测量、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液压等多专业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人机结合,高效、高质地完成地下工程施工。
李鸿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十大杰出技术能手,曾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9 项、实用新型专利 3 项,被评为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上海市政行业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鸿同志以“工匠精神”扎根隧道事业 30 多年,成为该领域的技能型首席领军人才,为国产盾构推向全国、走向国际、
情系盾构,自主装备零的突破
为了突破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把研发国产盾构“863 项目”课题交给了隧道股份。怀揣着能驾驭国产盾构机梦想的李鸿,参加了盾构机国产化的研发。他依据十几年操作经验提建议、补短板、攻难关,一年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盾构机历经磨难终于下线,他驾驭国产盾构机掘进获得成功,并一举获得22 台盾构机的订单。李鸿在实践中积累了盾构掘进的大量数据,他设计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软件系统,成为实现盾构智能化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维

国家主要领导人高度关注国产盾构研发,多位中央领导先后前往盾构制造基地视察,上海市领导也多次视察隧道工地,希望隧道股份进一步加强科创和研发,尤其是要注重发挥李鸿这样的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当好振兴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这对李鸿是巨大的鼓舞。
不惧风险,能工巧匠破解难题
勇于挑战,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2002 年,我国的双圆盾构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李鸿夜以继日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克服了一系列难题,形成了双圆盾构施工综合工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双圆盾构施工综合工法的国家。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超前实施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并以国家“863项目”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为主导,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直径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化解了世界隧
2007 年,在上海外滩通道建设中,率先采用国内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14.27 米),近距离穿越百年老桥——外白渡桥、两条运营中的地铁及 18 幢“老爷爷”级的百年外滩万国建筑群建筑,风险极大。李鸿采用“分类分区”和 “对立体出土系统改造”等保护技术,使地面沉降控制在 2 毫米内,确保了上海标志性建筑——外滩万国建筑群安然无恙,并首创了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这项工程被上海市委领导誉为“心脏搭桥手术”,成为隧道建设的经典案例。
燃烧自己,传道解惑责无旁贷
独木不成林!作为隧道股份技师协会会长的李鸿,除了善于学习总结外,还不遗余力地培养新生代人才。他借助企业产学研基地和国家级李鸿大师工作室培养盾构应用专业人才,致力于盾构施工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多年来,他培养和带教出 9 名上海市首席技师、7名高级技师、12 名技师、20 余名高级工。由于他在培养盾构应用人才方面成绩突出,隧道股份被政府有关部门指定为盾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李鸿撰写的培训教材和制定的行业操作规范,经政府权威部门审定,已成为盾构地下施工作业和该工种技能等级鉴定考核的标准。
李鸿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已逐渐成为业内知名的技能型专家,天津、南京、杭州等城市及新加坡、印度等国家都曾邀他前往破题解惑,李鸿已成为中国盾构走向世界的品牌。
一个个工程奇迹的背后都
瞄准未来,科技创新闯出蓝海
2014 年,国家推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鸿作为科创中心的技术骨干,把目光瞄准了世界前沿的矩形盾构。矩形盾构能在缓解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可以缩短30% 施工工期,而且可以将地下有效利用空间增加近一倍,真正实现一次施工、双线贯通。在研发过程中 , 他研制的“X+T”刀盘,实现了 100% 全断面切削,隧道轴线控制在毫米级,又一次解决了盾构推进的关键问题。仅仅 10 个月的时间,一台宽 11.83 米、高 7.27 米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研制成功,在重大装备研发中获得重大突破。如今,李鸿牢牢盯住上海北横通道、武汉三阳路隧道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难点,如超大盾构途中对接小曲率转弯、无工作井盾构施工法等新技术的研发。这些技术如获突破,将是隧道建设史上又一个重大里程碑。李鸿常说:“我的梦想就是要把我们的盾构推遍世界!”
|
上海市科技成果——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技术 |
|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地铁土压平衡盾构的研制与应用 |
|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李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于 2012 年,工作室运作至今主要致力于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和科技创新。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李鸿身先士卒、求真务实、拼搏奉献,带领着他的团队用激情与汗水为隧道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1. 攻坚克难,为工程施工保驾护航
2012 年 9 月,在虹梅南路隧道盾构推进过程中,盾构机盾尾突然发生变形,盾构无法正常推进,而且随时存在安全隐患。李鸿带领工作室两名成员火速赶往工地,查勘现场并分析数据,主动参与专家讨论。会上,李鸿凭借着他多年的施工经验大胆地提出了“弹性变形”方案,但由于施工
2. 实践与理论结合编写操作细则,为实施地下施工标准化管理推波助澜
施工队长出身的李鸿经历了数十条隧道工程项目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施工生产经验。他知道施工规范化是确保工
3. 绝技传承,培育企业“双师”型复合人才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生产、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又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李鸿工作室的目标。从 2012 年至今,李鸿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与 20 余名生产骨干结对,成功带教出高技能人才 11 名、高级工程师 6 名、工程师 10 余名。
4. 走南闯北,工作室堪称“专家会诊室”
李鸿作为一名隧道行业远近闻名的管涵顶进工种技能专家,他组建的工作室坚持深入一线,走南闯北参与多项工程的技术支持工作,被同行称为“专家会诊室”。天津 3 号线小树林站区间隧道盾构推进过程中,盾尾严重渗漏水,工作室奔赴现场排忧解难。南京纬三路越江隧道大直径盾构设备验收,工作室被邀请作为技术顾问配合甲方验收。印度德里市地铁一期5 标的施工技术风险点论证,李鸿工作室被邀亲临现场与外方专家技术交流。新加坡地铁 C902 标盾构一出洞就停止不前,业主点名要求李鸿工作室进行会诊,为盾构把脉,李鸿带队从源头排查,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从机械结构到液压电气,从PLC 数据校核到施工过程动态监控,对症排故,“手到病除”,得到外方高度赞誉,显示了中国地下施工的实力,为企业在海外市场打开新局面。
5. 大刀阔斧,推陈出新,积极投身技术攻关课题研发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李鸿工作室成立至今始终关注着国际隧道前沿施工技术。2012 年,李鸿带领他的团队联合多家科研院校,深入开展了隧道内光导照明技术、弃浆弃土回收再利用、长距离隧道盾构地中对接技术、管片快速接头技术、隧道内快速物流运输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工作室还积极参与软土地层承压水降水与回灌技术的课题攻关,为提升中国大直径隧道施工技术献计献策。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隧道”)始建于 1965 年,是中国最早开展盾构法隧道技术研发和施工应用的专业公司。
公司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隧道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市
近年来,上海隧道从传统总承包商向设计施工总承包商、工程总集成商成功转型 , 先后投资建设成宁波常洪隧道、上海大连路隧道、杭州钱江通道、昆明南连接线、南京地铁机场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作为中国地下工程领域的开拓者,上海隧道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盾构工程中心和中国首家施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建筑施工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积聚了雄厚的科研实力。近 5年来,上海隧道先后承担国 家“863 计 划” 等 40 项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6 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283 项, 编 制 国 家 级 工 法17 项。
在发展历程中,上海隧道始终秉持为民造福、实现自我的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全球一流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总集成商作为企业愿景,创下了业内诸多“第一”:建成国内首条越江隧道——上海打浦路隧道、世界首条 15 米级盾构法隧道——上海长江隧道、世界首例复杂环境下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法隧道——上海外滩通道、国内首条双层公路隧道——上海上中路隧道。上海隧道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行号”土压平衡盾构机和“进越号”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率先实现国产盾构装备的产业化与批量出口。
上海隧道累计建设的隧道里程已达 703.51 公里;其中 14米级以上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里程占全国总里程的 73%。公司荣获全国质量奖、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文明单位、中国最佳雇主企业、上海市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突出贡献金杯公司等荣誉。
地址
上海市天山路1800号7号楼3楼
邮编
200051
邮箱
jsxh1800@sina.com
传真
(021)62289424
李鸿,男,1963 年 5 月出生,中共党员。1981 年 9 月—1983 年 7 月在上海市隧道建设公司技校学习;1983 年 7 月—1984 年 1 月在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隧道第二工程处做施工队机修工;1984 年 1 月—1986 年 3 月任金山石化排水隧道工程顶管推进班副班长;1986 年 3 月—1988 年 3 月任石洞口电厂进排水隧道工程顶管推进班班长;1988 年 3 月—1991 年 3 月任市南电缆隧道工程盾构推进班班长;1991 年 3 月—1992 年5 月任吴泾电厂排水隧道顶管推进班班长;1992 年 5 月—1993年 1 月任地铁一号线盾构设备安装、推进队副队长;1993 年 1月—1993 年 10 月任外高桥电厂进排水隧道工程盾构设备推进

管涵顶进
管涵顶进是在保持开挖面稳定的前提下,把预制好的涵箱体顶推到位的施工方法。隧道等地下工程常采用此施工方法。在不中断行车的情况下,在既有线路旁挖一顶推井,井内预制箱涵,再用大功率千斤顶组将箱涵推入地面下方指定线路,进入接收井口即成地下通道。
目前,地下工程建设主要依靠盾构掘进机和顶管机设备,管涵顶进工的工作已从最初主要依靠人工开挖转变为借助高精尖的智能地下掘进机完成地下工程的施工。要求作业者必须掌握机械、电气、工程测量、PLC(可编程序控制器)技术、液压等多专业的操作技能,从而实现人机结合,高效、高质地完成地下工程施工。
李鸿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十大杰出技术能手,曾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9 项、实用新型专利 3 项,被评为上海市职工科技创新标兵、上海市政行业标兵,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李鸿同志以“工匠精神”扎根隧道事业 30 多年,成为该
情系盾构,自主装备零的突破
为了突破洋盾构一统天下的局面,国家把研发国产盾构“863 项目”课题交给了隧道股份。怀揣着能驾驭国产盾构机梦想的李鸿,参加了盾构机国产化的研发。他依据十几年操作经验提建议、补短板、攻难关,一年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国产盾构机历经磨难终于下线,他驾驭国产盾构机掘进获得成功,并一举获得22 台盾构机的订单。李鸿在实践中积累了盾构掘进的大量数据,他设计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软件系统,成为实现盾构智能化监控和全生命周期维
国家主要领导人高度关注国产盾构研发,多位中央领导先后前往盾构制造基地视察,上海市领导也多次视察隧道工地,希望隧道股份进一步加强科创和研发,尤其是要注重发挥李鸿这样的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当好振兴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的排头兵。这对李鸿是巨大的鼓舞。
不惧风险,能工巧匠破解难题
勇于挑战,敢做吃“螃蟹”的第一人。2002 年,我国的双圆盾构领域还处于空白状态,李鸿夜以继日带领他的团队先后克服了一系列难题,形成了双圆盾构施工综合工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双圆盾构施工综合工法的国家。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超前实施上海市科委“登山计划”,并以国家“863项目”课题“超大特长越江盾构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为主导,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直径隧道——上海长江隧道,化解了世界隧
2007 年,在上海外滩通道建设中,率先采用国内超大型土压平衡盾构(14.27 米),近距离穿越百年老桥——外白渡桥、两条运营中的地铁及 18 幢“老爷爷”级的百年外滩万国建筑群建筑,风险极大。李鸿采用“分类分区”和 “对立体出土系统改造”等保护技术,使地面沉降控制在 2 毫米内,确保了上海标志性建筑——外滩万国建筑群安然无恙,并首创了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工法。这项工程被上海市委领导誉为“心脏搭桥手术”,成为隧道建设的经典案例。
燃烧自己,传道解惑责无旁贷
独木不成林!作为隧道股份技师协会会长的李鸿,除了善于学习总结外,还不遗余力地培养新生代人才。他借助企业产学研基地和国家级李鸿大师工作室培养盾构应用专业人才,致力于盾构施工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多年来,他培养和带教出 9 名上海市首席技师、7名高级技师、12 名技师、20 余名高级工。由于他在培养盾构应用人才方面成绩突出,隧道股份被政府有关部门指定为盾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单位。李鸿撰写的培训教材和制定的行业操作规范,经政府权威部门审定,已成为盾构地下施工作业和该工种技能等级鉴定考核的标准。
李鸿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升,已逐渐成为业内知名的技能型专家,天津、南京、杭州等城市及新加坡、印度等国家都曾邀他前往破题解惑,李鸿已成为中国盾构走向世界的品牌。
一个个工程奇迹的背后都
瞄准未来,科技创新闯出蓝海
2014 年,国家推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李鸿作为科创中心的技术骨干,把目光瞄准了世界前沿的矩形盾构。矩形盾构能在缓解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中发挥重要作用,不但可以缩短30% 施工工期,而且可以将地下有效利用空间增加近一倍,真正实现一次施工、双线贯通。在研发过程中 , 他研制的“X+T”刀盘,实现了 100% 全断面切削,隧道轴线控制在毫米级,又一次解决了盾构推进的关键问题。仅仅 10 个月的时间,一台宽 11.83 米、高 7.27 米的世界最大断面矩形盾构机研制成功,在重大装备研发中获得重大突破。如今,李鸿牢牢盯住上海北横通道、武汉三阳路隧道等一批国家重点项目的技术难点,如超大盾构途中对接小曲率转弯、无工作井盾构施工法等新技术的研发。这些技术如获突破,将是隧道建设史上又一个重大里程碑。李鸿常说:“我的梦想就是要把我们的盾构推遍世界!”
|
上海市科技成果——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技术 |
|
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地铁土压平衡盾构的研制与应用 |
|
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隧道施工关键技术 |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
李鸿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于 2012 年,工作室运作至今主要致力于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和科技创新。作为工作室主持人,李鸿身先士卒、求真务实、拼搏奉献,带领着他的团队用激情与汗水为隧道建设事业保驾护航。
1. 攻坚克难,为工程施工保驾护航
2012 年 9 月,在虹梅南路隧道盾构推进过程中,盾构机盾尾突然发生变形,盾构无法正常推进,而且随时存在安全隐患。李鸿带领工作室两名成员火速赶往工地,查勘现场并分析数据,主动参与专家讨论。会上,李鸿凭借着他多年的施工经验大胆地提出了“弹性变形”方案,但由于施工
2. 实践与理论结合编写操作细则,为实施地下施工标准化管理推波助澜
施工队长出身的李鸿经历了数十条隧道工程项目的洗礼,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施工生产经验。他知道施工规范化是确保工
3. 绝技传承,培育企业“双师”型复合人才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生产、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又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李鸿工作室的目标。从 2012 年至今,李鸿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与 20 余名生产骨干结对,成功带教出高技能人才 11 名、高级工程师 6 名、工程师 10 余名。
4. 走南闯北,工作室堪称“专家会诊室”
李鸿作为一名隧道行业远近闻名的管涵顶进工种技能专家,他组建的工作室坚持深入一线,走南闯北参与多项工程的技术支持工作,被同行称为“专家会诊室”。天津 3 号线小树林站区间隧道盾构推进过程中,盾尾严重渗漏水,工作室奔赴现场排忧解难。南京纬三路越江隧道大直径盾构设备验收,工作室被邀请作为技术顾问配合甲方验收。印度德里市地铁一期5 标的施工技术风险点论证,李鸿工作室被邀亲临现场与外方专家技术交流。新加坡地铁 C902 标盾构一出洞就停止不前,业主点名要求李鸿工作室进行会诊,为盾构把脉,李鸿带队从源头排查,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从机械结构到液压电气,从PLC 数据校核到施工过程动态监控,对症排故,“手到病除”,得到外方高度赞誉,显示了中国地下施工的实力,为企业在海外市场打开新局面。
5. 大刀阔斧,推陈出新,积极投身技术攻关课题研发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李鸿工作室成立至今始终关注着国际隧道前沿施工技术。2012 年,李鸿带领他的团队联合多家科研院校,深入开展了隧道内光导照明技术、弃浆弃土回收再利用、长距离隧道盾构地中对接技术、管片快速接头技术、隧道内快速物流运输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同时,工作室还积极参与软土地层承压水降水与回灌技术的课题攻关,为提升中国大直径隧道施工技术献计献策。
上海隧道工程有限公司(简称“上海隧道”)始建于 1965 年,是中国最早开展盾构法隧道技术研发和施工应用的专业公司。
公司拥有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隧道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一级、市
近年来,上海隧道从传统总承包商向设计施工总承包商、工程总集成商成功转型 , 先后投资建设成宁波常洪隧道、上海大连路隧道、杭州钱江通道、昆明南连接线、南京地铁机场线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作为中国地下工程领域的开拓者,上海隧道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盾构工程中心和中国首家施工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建筑施工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积聚了雄厚的科研实力。近 5年来,上海隧道先后承担国 家“863 计 划” 等 40 项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课题,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76 项,形成自主知识产权283 项, 编 制 国 家 级 工 法17 项。
在发展历程中,上海隧道始终秉持为民造福、实现自我的核心价值观,将成为全球一流的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总集成商作为企业愿景,创下了业内诸多“第一”:建成国内首条越江隧道——上海打浦路隧道、世界首条 15 米级盾构法隧道——上海长江隧道、世界首例复杂环境下大直径土压平衡盾构法隧道——上海外滩通道、国内首条双层公路隧道——上海上中路隧道。上海隧道研制了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行号”土压平衡盾构机和“进越号”大型泥水平衡盾构机,率先实现国产盾构装备的产业化与批量出口。
上海隧道累计建设的隧道里程已达 703.51 公里;其中 14米级以上大直径盾构隧道建设里程占全国总里程的 73%。公司荣获全国质量奖、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用户满意企业、全国文明单位、中国最佳雇主企业、上海市重大工程实事立功竞赛突出贡献金杯公司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