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技师协会

苗俭是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的一名加工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同 时也是上海航天局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苗俭工作室负责人。工作 20 多年, 她曾经在运载火箭、载人飞船等国家重大项目中,承担了千余种关键、重要零部件的数控编程及 加工。通过坚持岗位学习,不断提高技能,攻克加工技术难关,苗俭从一名普通技能人员迅速成长为行 业领军人才。

她注重在学习中提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取得了“数控应用技术”专 科和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本科的学历。同时,在她的引领下,所在班 组形成了学习理论、切磋技艺的浓厚氛围,逐步锻炼成一支团结、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并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模范集体”“八院金牌班组” 等荣誉称号。

苗俭把宝贵实践经验提炼成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并与更多人一起分享。 她发表的技术论文多次刊登在相关刊物上,并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文章 所总结的操作方法在行业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她担任上海航天局数控加 工技术培训及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由她手把手带出来的多位徒弟先后在全 国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名列前茅。

数控技术(Numerical Control,简称 NC)是运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 控制的技术,即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数控设备,编制程序对机械零件进行 加工。

数控专业是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在 生产第一线从事编程、生产、设备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数控加工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 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数控技术是实现国防现 代化的重要技术,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 础性产业。

“数控技术”这个听起来和女性关联不太大的行业,却走出了一位女性 国家技能大师,背后故事的关键词便是“坚持”和“努力”。

苗俭出生于 1977 年,在许多人眼中,机械领域的技术岗位是“男生专属” 的,一个上海小姑娘铁定干不过男孩子。然而,苗俭从 18 岁技校毕业到 34 岁成为国家级首席技师,伴随“不被看好”的她却屡次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 如今的苗俭,已经从一名一线铣工、数控机床工成长为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 究所的首席技师。在“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光环下,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拼搏 奋斗史。

兴趣在学习中产生,并成为学习的结果

初中毕业时,苗俭因中考发挥欠佳,以几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进入了技工学校。苗俭来到新学校报到时,看到“铣工班”三个字,更是一 头雾水,甚至对“铣”字都不认识。

进入技校后,她所在的铣工班里只有 3 名女生。“20 世纪 90 年代,随 着各类职业学校兴起,车、钳、铣、磨专业技工不再吃香,而且听大人说‘铣 工行’是男性的特长,女孩子是学不精、做不久的。”苗俭坦言自己曾一度 陷入对未来的迷惘中,甚至对学习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当时的带教老师朱红新,对刚入学的苗俭有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这位年 轻的女教师发现了苗俭的小情绪后,便把苗俭带到实习车间,现场向苗俭展 示了如何把一块粗糙的铝合金奇迹般地变成光滑的六面体,这让苗俭感到十 分惊奇。老师告诉她,都说“万能的钳工、聪明的铣工”,女性有男性所没 有的细心和耐心,通过练习一样可以有精湛的技能,成为一名聪明的铣工。 在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之下,苗俭开始对铣工的学习产生了信心。在那一年, 苗俭战胜了所有的男同学,取得了学校铣工竞赛第一名。

1994 年,数控在技校的教学中还是十分新鲜的课程。学校在选拔精英学 生进行数控知识培训时,竞争非常激烈。而当时的苗俭却顺利地通过层层考试, 从全校 200 多名学生中胜出,成为 12 人数控精英班的一员。自从第一次接触 数控起,苗俭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她发现数控不仅能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更对操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苗俭说:“我不是因为兴趣而学技术,却 在学习中找到了兴趣。”在学校养成的这种学习态度,一直影响着苗俭日后 的职业生涯。

“降配”至一线铣工

经历了三年充实的学习,毕业时,苗俭已手持数控、铣工、车工三张技 术资格证书,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复合型技术毕业生。

然而现实又给了苗俭当头一棒。在当时的机械行业中,女生都是被搭在 男生后面推荐给用人单位。但当班里的男生早就被“抢”光时,身为学校精 英的苗俭却没有被“搭”出去。当时的用人单位——上海航天局 804 研究所 原打算招收一名男生来做铣工,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于是在班级老师 的极力推荐下,这才开始考虑成绩优异的女孩苗俭。苗俭向招聘专员表态:“男 孩子能干的,我也能干。”

在苗俭眼里,虽然被分配到一线的铣工岗位,与她喜爱的数控专业擦肩 而过,不能学以致用心存遗憾,但是由于对航天事业的向往和好奇,她还是 满怀希望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在 20 世纪 90 年代时,工作条件十分简陋,车 间里没有空调。夏天要在近 40℃的环境中工作,几乎每天洗桑拿;而冬天, 车间的气温降到冰点,无论是设备,还是各类金属零件,那种加工操作冰冷 的手感至今让苗俭记忆深刻。苗俭在铣工岗位上一做便是七年。

苗俭同班的女同学,有的一毕业就改行,有的坚持了几年也换到轻松的 岗位。但提到这七年艰苦的一线工作,苗俭坦言:“或许年轻的时候有过思 想波动,但每个月完成固定的生产任务是每个刚步入职场的菜鸟必须认真去 做的。”对于铣工的工作岗位,苗俭有不能学以致用的遗憾,但更有练好基 本功的动力。于是,在开始工作一年后,苗俭就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学习数控 专科知识,随后自己考了中级工、高级工。一向要强的苗俭认为:要做好一 份工作,就一定要提升自己,并为将来做准备、做打算。

在见证“奇迹”中成长

回想起跟师学艺的时光,苗俭直言,当年身边有许多老师傅给她起到了 很好的榜样作用。那些老师傅都是生产骨干、组长,他们人人都有着高超的 技能,让苗俭心怀崇拜。苗俭说:“很多老师傅手中的绝招,他告诉你的时候, 你不会觉得特别难。但当自己去动手做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给你指点,你会 发现你根本入不了这个门。”刚进班组的时候,苗俭年龄小,组里老师傅都 喜欢叫她“小苗苗”。小苗苗就这样在班组里茁壮成长。在跟老师傅的交流 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教苗俭一两招小技巧,如一些夹具如何设计、装夹定位 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应该避免哪些加工误差等,指 导的同时注重启发。苗俭说:“其实许多手艺技术无法言传,需要自己在旁边看, 然后去揣摩、去意会、去练,才能学会和精通。”老师傅们对苗俭潜移默化 的一些影响,让她觉得更需要静下心来去跟他们好好学。

苗俭当时的师傅是一名 39 岁的女性。当提起师傅时,她说:“师傅就 像妈妈一样,不但在工作中,还在生活中,她都会给我关心。”令苗俭印象 最深、触动最大的是,那时师傅仍然还在航天局考高级工。在当年,技工的 考核要从一级起逐级往上考,一直考到七八级才是高级工。一个高级工的等级, 都是经过多年所历练出来的。而苗俭刚工作的时候,她的师傅已经工作了 20 年,才刚刚在考高级工。每周六,师傅都会背着工具包去培训机构读书,读 完以后回来便需要操练。苗俭总能看到师傅每天下了班,放弃休息时间在机 床边按工件图操练。作为徒弟,苗俭有幸在一旁观摩了师傅的整个高级工阶 段的练习,她亲眼见识到师傅在铣床上利用各种装夹工具,如虎钳、分度头、 圆转盘等,在铣床上做出椭圆、球、齿轮、凸轮槽等实物。回想起那时的情 景,苗俭笑着说:“当时真的觉得很神奇,就像‘奇迹’一样。”从那时起, 苗俭开始对铣工的工作产生了改观。

幸运是留给努力的人的

苗俭一直秉持着“边工作,边学习”的信念,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 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1996 年,苗俭考入上海机电大学数 控专业大专班。2004 年 11 月,苗俭又考入了同济大学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 业本科班。

苗俭在学习专业技能方面,从未停滞过,她坚信付出总有收获。工作三 年以后,苗俭报名了航天八院职工职业“大练兵、大比武”铣工技能竞赛。 苗俭当时的等级是四级工(中级工中最低一级),她希望通过竞赛培训来提 升自己,同时能与同行切磋技艺,练一练技能。但单位报名时误报了高级工组。 这个小失误让苗俭误打误撞地参与了高手林立的高级工组竞赛。当时苗俭认 为自己根本不可能战胜高级工组中有二三十年工龄的老师傅,只能是重在参 与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拿到高级工组冠军的正是彻底放松了心态的 苗俭。这样的结果就连苗俭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后来有位考评组的老师 傅告诉她:“这次比赛理论占 20%,实操占 80%。你能战胜第二名的主要原 因是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比第二名高 6.7 分,加上实操的分数,最后总分高了 0.3 分。”

苗俭说:“人生中,努力肯定有回报,而幸运也占了一部分。很幸运, 做了自己想做的,也收获了回报。”这次竞赛的胜利极大地鼓励了苗俭,让 她对工作有了新的向往。

一线工人至数控操作,用了七年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 年,单位引进了第一台龙门数控加工设 备,设备上遍布了英文标志,还附带着厚厚的软件资料。苗俭长期的岗位学 习和扎实的理论实践功底,引起领导们的注意,但身为女性也让领导在判断 苗俭是否为合适的人选上再三考虑。最终,在组长的推荐下由苗俭独立承担 操作数控机床的任务。结束了七年的铣工工作,苗俭终于走上了自己一直向 往的数控岗位。

回想起刚刚着手数控工作的情景,苗俭面临的最大的坎就是大型龙门机 床设备的工作台面比家里的床还大,记得当时很多的大型零件要起吊装夹。 龙门机床设备上的编程、加工、代码、英文都需要一一攻克,当拿到一张图纸、 一个毛坯,如何在最后让毛坯成为图纸上的零件,并保证其精度、避免切削 过程中的变形,是非常考量一个技术人员能力的。而苗俭之前七年在铣工一 线岗位上练就的基本功,也为大型数控上的操作装夹起了一定作用。面对换岗, 她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岗位的过渡。

不断攻坚克难,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在从事数控加工工作期间,苗俭加工了大量高难度复杂零部件,27 岁时 被破格评为铣工和数控加工双工种高级技师,成为航天局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航天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很小的误差都有可能带来重大的失败,容 不得半点疏忽。而且,航天产品往往都是国家急需的装备,加工任务的时间 进度非常紧张,有时候从任务下达到完成任务只有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尽管 当时年轻的苗俭已经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但她更看重的是在工作中 解决实际难题。

在某雷达地面制导站中,频率综合器盒体加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性 能指标。在加工该部件时,需攻克薄壁、易变形的难关。没有现成的刀具, 苗俭就对刀具进行摸索改进,同时想办法降低切削力及切削热的产生,既提 高了刀具寿命,又解决了加工过程中零件变形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加工产品 合格率。

2003 年,上海航天局组织了优秀的技能人才去德国进行交流参观学习。 在数控领域总共推选了 20 个人,而苗俭就是其中之一。苗俭回忆说,那次交流, 让她意识到自己是个“井底之蛙”,很多专业领域中的先进理念自己从未想过, 但国外已经普遍运用。“欧洲之行让我感触很大,也为我今后在航天数控领 域的精密加工带来很多启发性思考。”苗俭如是说。

建立“传帮带”,主动影响青年技能人才

如今的苗俭,已经从一名一线铣工、数控机床工成长为上海航天控制技 术研究所特级技师。从 2011 年起,苗俭就开始兼职担任企业内的铣工和数控 加工技术培训及技能竞赛活动指导教练、技能内训师,投身于职业技能带教 的任务之中。

2011 年,国家为了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全国首批建立了 50 个国家 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上海建立了 2 个,而苗俭的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苗 俭技能大师工作室努力将人才培养融合到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承 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工作室内部自己会有周期性的例会,一起 讨论商量攻关项目,形成报告文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则会提供管理帮助, 并给予考核。苗俭认为,工作室的建立对青年技能人才起到示范带头和传帮 带的作用,在培养青年人的过程中,会带领他们参与各类竞赛,开展论文评 比、“五小活动”等来提升他们的能力。而这些年轻人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 时,也能够为企业完成技能攻关任务。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事。 而对于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年轻技师,苗俭说:“我深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能做到的,其他青年学生也一定能行。只要认准方向,一定能走出一条实 现人生价值的路。”

提到对工作室未来的期许,苗俭说:“我很幸运自己是航天人,这里有 技能人员广阔的发展舞台,但事实上技能人员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普遍 较低。我希望我和工作室的成员们能带动更多的青年人,立足岗位发扬工匠 精神。同时,更希望整个社会在提倡劳动最光荣的同时,努力形成‘人人渴 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能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好局面。”

2010 年获得“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称号

2012 年获得“上海航天局首席技师”称号

2016 年入选上海工匠

2016 年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7 年获得“集团公司竞赛突出贡献奖”荣誉


苗俭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以苗俭同志为领衔的先进数控加工技术工作室。 工作室由一支技艺高超、年龄配置合理的技能队伍组成,囊括了设计、工艺 以及多工种高技能人才,在他们中有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获得者,还有多位获得全国技术 能手、国家级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航天技能大奖、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 并多次在国家一类竞赛中名列前茅。2011 年,该工作室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部批准建立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苗俭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承担着星、箭、弹、船、器等产品中的精密机 械加工任务。工作室以“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全覆盖”为管理理念, 是集学习、交流、培训、技术攻关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工作团队。工作室倡导 和注重的是自主开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多元互补、和谐发展的理念,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一 线技能队伍为抓手,力争提升航天企业创新能力,推动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探索和总结知识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

工作室始终以“革新攻关、培养骨干、服务航天”为宗旨,按照工作室 工作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确保工作室的正常运行, 积极做好工作室规范管理、技术创新、技能提升、名师育徒等工作,为航天 各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完成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 803 研究所地处上海市闵行区航天 城内,是国防科研事业单位,是上海市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一流 的科研生产条件。803 研究所秉持“志在空间、威震长空”的文化理念,不 断创新进取,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 技术发明奖、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等奖项。803 研究所现有员工 1 900 余名,已建成一支以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和特级技师为首的高层次、多 专业的航天人才队伍。

803 研究所主要承担战术武器、航天运输器、空间飞行器的制导、导航 与控制系统和核心单机的研制、生产和试验任务,同时致力于航天技术应用 产业与航天服务业的经营与开发,稳步推进军民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为“控 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硕士培养单位,803 研究所还承担着“上海市空间智 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集团公司红外探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 工作。依托系统研发与单机研制的综合优势,803 研究所的飞行控制、光电 探测与制导、惯性测量与导航、伺服驱动与控制等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地址 上海市天山路1800号7号楼3楼
邮编 200051
邮箱 jsxh1800@sina.com
传真 (021)62289424
Copyright 2019 Shanghai Technician Association 沪ICP备20000194号-2

苗俭是上海航天控 制技术研究所的一名加工 中心操作工特级技师,同 时也是上海航天局首席技 师、国家级技能大师苗俭 工作室负责人。工作 20 多 年,她曾经在运载火箭、 载人飞船等国家重大项目 中,承担了千余种关键、 重要零部件的数控编程及 加工。通过坚持岗位学习, 不断提高技能,攻克加工 技术难关,苗俭从一名普 通技能人员迅速成长为行 业领军人才。

她注重在学习中提高,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取得了“数控应用技术”专 科和 “机械设计制造与自动化”本科的学历。同时,在她的引领下,所在班 组形成了学习理论、切磋技艺的浓厚氛围,逐步锻炼成一支团结、具有核心 竞争力的学习型团队,并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模范集体”“八院金牌班组” 等荣誉称号。

苗俭把宝贵实践经验提炼成理论用以指导实践,并与更多人一起分享。 她发表的技术论文多次刊登在相关刊物上,并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文章 所总结的操作方法在行业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她担任上海航天局数控加 工技术培训及技能竞赛的指导教师,由她手把手带出来的多位徒弟先后在全 国各类大赛中崭露头角、名列前茅。

数控技术(Numerical Control,简称 NC)是运用计算机实现数字程序 控制的技术,即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数控设备,编制程序对机械零件进行 加工。

数控专业是培养掌握数控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能在 生产第一线从事编程、生产、设备维护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数控加工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是提 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数控技术是实现国防现 代化的重要技术,是关系到国家战略地位和体现国家综合国力水平的重要基 础性产业。

“数控技术”这个听起来和女性关联不太大的行业,却走出了一位女性 国家技能大师,背后故事的关键词便是“坚持”和“努力”。

苗俭出生于 1977 年,在许多人眼中,机械领域的技术岗位是“男生专属” 的,一个上海小姑娘铁定干不过男孩子。然而,苗俭从 18 岁技校毕业到 34 岁成为国家级首席技师,伴随“不被看好”的她却屡次出人意料地获得成功。 如今的苗俭,已经从一名一线铣工、数控机床工成长为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 究所的首席技师。在“国家级技能大师”的光环下,是一段不为人知的拼搏 奋斗史。

兴趣在学习中产生,并成为学习的结果

初中毕业时,苗俭因中考发挥欠佳,以几分之差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进入了技工学校。苗俭来到新学校报到时,看到“铣工班”三个字,更是一 头雾水,甚至对“铣”字都不认识。

进入技校后,她所在的铣工班里只有 3 名女生。“20 世纪 90 年代,随 着各类职业学校兴起,车、钳、铣、磨专业技工不再吃香,而且听大人说‘铣 工行’是男性的特长,女孩子是学不精、做不久的。”苗俭坦言自己曾一度 陷入对未来的迷惘中,甚至对学习也提不起太大的兴趣。

当时的带教老师朱红新,对刚入学的苗俭有着很大的启蒙作用。这位年 轻的女教师发现了苗俭的小情绪后,便把苗俭带到实习车间,现场向苗俭展 示了如何把一块粗糙的铝合金奇迹般地变成光滑的六面体,这让苗俭感到十 分惊奇。老师告诉她,都说“万能的钳工、聪明的铣工”,女性有男性所没 有的细心和耐心,通过练习一样可以有精湛的技能,成为一名聪明的铣工。 在老师的影响和鼓励之下,苗俭开始对铣工的学习产生了信心。在那一年, 苗俭战胜了所有的男同学,取得了学校铣工竞赛第一名。

1994 年,数控在技校的教学中还是十分新鲜的课程。学校在选拔精英学 生进行数控知识培训时,竞争非常激烈。而当时的苗俭却顺利地通过层层考试, 从全校 200 多名学生中胜出,成为 12 人数控精英班的一员。自从第一次接触 数控起,苗俭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她发现数控不仅能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更对操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苗俭说:“我不是因为兴趣而学技术,却 在学习中找到了兴趣。”在学校养成的这种学习态度,一直影响着苗俭日后 的职业生涯。

“降配”至一线铣工

经历了三年充实的学习,毕业时,苗俭已手持数控、铣工、车工三张技 术资格证书,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复合型技术毕业生。

然而现实又给了苗俭当头一棒。在当时的机械行业中,女生都是被搭在 男生后面推荐给用人单位。但当班里的男生早就被“抢”光时,身为学校精 英的苗俭却没有被“搭”出去。当时的用人单位——上海航天局 804 研究所 原打算招收一名男生来做铣工,却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对象,于是在班级老师 的极力推荐下,这才开始考虑成绩优异的女孩苗俭。苗俭向招聘专员表态:“男 孩子能干的,我也能干。”

在苗俭眼里,虽然被分配到一线的铣工岗位,与她喜爱的数控专业擦肩 而过,不能学以致用心存遗憾,但是由于对航天事业的向往和好奇,她还是 满怀希望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在 20 世纪 90 年代时,工作条件十分简陋,车 间里没有空调。夏天要在近 40℃的环境中工作,几乎每天洗桑拿;而冬天, 车间的气温降到冰点,无论是设备,还是各类金属零件,那种加工操作冰冷 的手感至今让苗俭记忆深刻。苗俭在铣工岗位上一做便是七年。

苗俭同班的女同学,有的一毕业就改行,有的坚持了几年也换到轻松的 岗位。但提到这七年艰苦的一线工作,苗俭坦言:“或许年轻的时候有过思 想波动,但每个月完成固定的生产任务是每个刚步入职场的菜鸟必须认真去 做的。”对于铣工的工作岗位,苗俭有不能学以致用的遗憾,但更有练好基 本功的动力。于是,在开始工作一年后,苗俭就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学习数控 专科知识,随后自己考了中级工、高级工。一向要强的苗俭认为:要做好一 份工作,就一定要提升自己,并为将来做准备、做打算。

在见证“奇迹”中成长

回想起跟师学艺的时光,苗俭直言,当年身边有许多老师傅给她起到了 很好的榜样作用。那些老师傅都是生产骨干、组长,他们人人都有着高超的 技能,让苗俭心怀崇拜。苗俭说:“很多老师傅手中的绝招,他告诉你的时候, 你不会觉得特别难。但当自己去动手做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给你指点,你会 发现你根本入不了这个门。”刚进班组的时候,苗俭年龄小,组里老师傅都 喜欢叫她“小苗苗”。小苗苗就这样在班组里茁壮成长。在跟老师傅的交流 过程中,他们往往会教苗俭一两招小技巧,如一些夹具如何设计、装夹定位 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应该避免哪些加工误差等,指 导的同时注重启发。苗俭说:“其实许多手艺技术无法言传,需要自己在旁边看, 然后去揣摩、去意会、去练,才能学会和精通。”老师傅们对苗俭潜移默化 的一些影响,让她觉得更需要静下心来去跟他们好好学。

苗俭当时的师傅是一名 39 岁的女性。当提起师傅时,她说:“师傅就 像妈妈一样,不但在工作中,还在生活中,她都会给我关心。”令苗俭印象 最深、触动最大的是,那时师傅仍然还在航天局考高级工。在当年,技工的 考核要从一级起逐级往上考,一直考到七八级才是高级工。一个高级工的等级, 都是经过多年所历练出来的。而苗俭刚工作的时候,她的师傅已经工作了 20 年,才刚刚在考高级工。每周六,师傅都会背着工具包去培训机构读书,读 完以后回来便需要操练。苗俭总能看到师傅每天下了班,放弃休息时间在机 床边按工件图操练。作为徒弟,苗俭有幸在一旁观摩了师傅的整个高级工阶 段的练习,她亲眼见识到师傅在铣床上利用各种装夹工具,如虎钳、分度头、 圆转盘等,在铣床上做出椭圆、球、齿轮、凸轮槽等实物。回想起那时的情 景,苗俭笑着说:“当时真的觉得很神奇,就像‘奇迹’一样。”从那时起, 苗俭开始对铣工的工作产生了改观。

幸运是留给努力的人的

苗俭一直秉持着“边工作,边学习”的信念,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技能 的同时,也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1996 年,苗俭考入上海机电大学数 控专业大专班。2004 年 11 月,苗俭又考入了同济大学机械设计与自动化专 业本科班。

苗俭在学习专业技能方面,从未停滞过,她坚信付出总有收获。工作三 年以后,苗俭报名了航天八院职工职业“大练兵、大比武”铣工技能竞赛。 苗俭当时的等级是四级工(中级工中最低一级),她希望通过竞赛培训来提 升自己,同时能与同行切磋技艺,练一练技能。但单位报名时误报了高级工组。 这个小失误让苗俭误打误撞地参与了高手林立的高级工组竞赛。当时苗俭认 为自己根本不可能战胜高级工组中有二三十年工龄的老师傅,只能是重在参 与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最终拿到高级工组冠军的正是彻底放松了心态的 苗俭。这样的结果就连苗俭自己都觉得很不可思议。后来有位考评组的老师 傅告诉她:“这次比赛理论占 20%,实操占 80%。你能战胜第二名的主要原 因是掌握理论知识,这就比第二名高 6.7 分,加上实操的分数,最后总分高了 0.3 分。”

苗俭说:“人生中,努力肯定有回报,而幸运也占了一部分。很幸运, 做了自己想做的,也收获了回报。”这次竞赛的胜利极大地鼓励了苗俭,让 她对工作有了新的向往。

一线工人至数控操作,用了七年准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 年,单位引进了第一台龙门数控加工设 备,设备上遍布了英文标志,还附带着厚厚的软件资料。苗俭长期的岗位学 习和扎实的理论实践功底,引起领导们的注意,但身为女性也让领导在判断 苗俭是否为合适的人选上再三考虑。最终,在组长的推荐下由苗俭独立承担 操作数控机床的任务。结束了七年的铣工工作,苗俭终于走上了自己一直向 往的数控岗位。

回想起刚刚着手数控工作的情景,苗俭面临的最大的坎就是大型龙门机 床设备的工作台面比家里的床还大,记得当时很多的大型零件要起吊装夹。 龙门机床设备上的编程、加工、代码、英文都需要一一攻克,当拿到一张图纸、 一个毛坯,如何在最后让毛坯成为图纸上的零件,并保证其精度、避免切削 过程中的变形,是非常考量一个技术人员能力的。而苗俭之前七年在铣工一 线岗位上练就的基本功,也为大型数控上的操作装夹起了一定作用。面对换岗, 她非常自然地完成了岗位的过渡。

不断攻坚克难,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

在从事数控加工工作期间,苗俭加工了大量高难度复杂零部件,27 岁时 被破格评为铣工和数控加工双工种高级技师,成为航天局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航天产品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很小的误差都有可能带来重大的失败,容 不得半点疏忽。而且,航天产品往往都是国家急需的装备,加工任务的时间 进度非常紧张,有时候从任务下达到完成任务只有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尽管 当时年轻的苗俭已经在各类竞赛中取得了好成绩,但她更看重的是在工作中 解决实际难题。

在某雷达地面制导站中,频率综合器盒体加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性 能指标。在加工该部件时,需攻克薄壁、易变形的难关。没有现成的刀具, 苗俭就对刀具进行摸索改进,同时想办法降低切削力及切削热的产生,既提 高了刀具寿命,又解决了加工过程中零件变形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加工产品 合格率。

2003 年,上海航天局组织了优秀的技能人才去德国进行交流参观学习。 在数控领域总共推选了 20 个人,而苗俭就是其中之一。苗俭回忆说,那次交流, 让她意识到自己是个“井底之蛙”,很多专业领域中的先进理念自己从未想过, 但国外已经普遍运用。“欧洲之行让我感触很大,也为我今后在航天数控领 域的精密加工带来很多启发性思考。”苗俭如是说。

建立“传帮带”,主动影响青年技能人才

如今的苗俭,已经从一名一线铣工、数控机床工成长为上海航天控制技 术研究所特级技师。从 2011 年起,苗俭就开始兼职担任企业内的铣工和数控 加工技术培训及技能竞赛活动指导教练、技能内训师,投身于职业技能带教 的任务之中。

2011 年,国家为了重点培养高技能人才,在全国首批建立了 50 个国家 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上海建立了 2 个,而苗俭的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苗 俭技能大师工作室努力将人才培养融合到技术攻关和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承 担起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工作室内部自己会有周期性的例会,一起 讨论商量攻关项目,形成报告文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则会提供管理帮助, 并给予考核。苗俭认为,工作室的建立对青年技能人才起到示范带头和传帮 带的作用,在培养青年人的过程中,会带领他们参与各类竞赛,开展论文评 比、“五小活动”等来提升他们的能力。而这些年轻人在提升个人能力的同 时,也能够为企业完成技能攻关任务。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惠互利的事。 而对于如何培养出更多的年轻技师,苗俭说:“我深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我能做到的,其他青年学生也一定能行。只要认准方向,一定能走出一条实 现人生价值的路。”

提到对工作室未来的期许,苗俭说:“我很幸运自己是航天人,这里有 技能人员广阔的发展舞台,但事实上技能人员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上普遍 较低。我希望我和工作室的成员们能带动更多的青年人,立足岗位发扬工匠 精神。同时,更希望整个社会在提倡劳动最光荣的同时,努力形成‘人人渴 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能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好局面。”

2010 年获得“第二批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称号

2012 年获得“上海航天局首席技师”称号

2016 年入选上海工匠

2016 年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7 年获得“集团公司竞赛突出贡献奖”荣誉


苗俭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以苗俭同志为领衔的先进数控加工技术工作室。 工作室由一支技艺高超、年龄配置合理的技能队伍组成,囊括了设计、工艺 以及多工种高技能人才,在他们中有中华技能大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能手获得者,还有多位获得全国技术 能手、国家级技能人才政府特殊津贴、航天技能大奖、航天技术能手等荣誉, 并多次在国家一类竞赛中名列前茅。2011 年,该工作室被国家人力资源社会 保障部批准建立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苗俭技能大师工作室主要承担着星、箭、弹、船、器等产品中的精密机 械加工任务。工作室以“全方位、深层次、立体化、全覆盖”为管理理念, 是集学习、交流、培训、技术攻关等多方面为一体的工作团队。工作室倡导 和注重的是自主开放、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多元互补、和谐发展的理念,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先进知识和技能、具备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的一 线技能队伍为抓手,力争提升航天企业创新能力,推动航天事业可持续发展, 同时探索和总结知识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

工作室始终以“革新攻关、培养骨干、服务航天”为宗旨,按照工作室 工作职责和各项规章制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确保工作室的正常运行, 积极做好工作室规范管理、技术创新、技能提升、名师育徒等工作,为航天 各型号科研生产任务完成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第 803 研究所地处上海市闵行区航天 城内,是国防科研事业单位,是上海市首批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着一流 的科研生产条件。803 研究所秉持“志在空间、威震长空”的文化理念,不 断创新进取,经过 50 多年的发展,先后多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 技术发明奖、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奖等奖项。803 研究所现有员工 1 900 余名,已建成一支以国家级、省部级专家和特级技师为首的高层次、多 专业的航天人才队伍。

803 研究所主要承担战术武器、航天运输器、空间飞行器的制导、导航 与控制系统和核心单机的研制、生产和试验任务,同时致力于航天技术应用 产业与航天服务业的经营与开发,稳步推进军民产业可持续协调发展。作为“控 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硕士培养单位,803 研究所还承担着“上海市空间智 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集团公司红外探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的建设 工作。依托系统研发与单机研制的综合优势,803 研究所的飞行控制、光电 探测与制导、惯性测量与导航、伺服驱动与控制等技术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 地址: 上海市天山路1800号7号楼3楼
  • 邮编: 200051
  • 邮箱: jsxh1800@sina.com
  • 传真: (021)62289424
Copyright 2019 Shanghai Technician Association 沪ICP备20000194号-2